刺蝟型人格:我假裝強大,來掩飾無處可藏的脆弱

文/局外人Outsider

你說,有時候只不過想和對方好好聊聊天,但不出一兩句話的時間,又變成了火爆的對立場面,他可能先是指責你的關心不純粹,接著翻出過往的爭執紀錄簿,一股腦的把所有最難聽的話往你身上砸,好像世界上所有的錯都是你的錯、他的痛苦都是你造成的,最後留下滿身黑人問號的你揚長而去。

「好好說話有這麼難嗎?」
這可能是我們在碰到刺蝟型的人,最想衝口而出的一句話,因為不管我們做得好還是不好,只要稍微觸動他們的警報器,就會被指責的體無完膚,若你又剛好有把柄在他手上,換得更刻薄的人身攻擊完全屬於意料之內。

根據家族治療(Family therapy)大師薩提爾(Virginia Satir)的理論,刺蝟型人格的溝通風格屬於五種衝突應對模式中的「指責型(blamer)」,或許並非真的想要說出尖銳的話語,但只要話一出口,就變成利刃朝周圍的人飛去,時常導致關係變得劍拔怒張。

不知該如何是好:未曾被好好承接的情緒

刺蝟型的人大多有著被「假性關注」的童年,可能因為家裡的長輩時常忙於工作,而無多餘的時間用心靈去照料。他們難過大哭的時候,大人選擇買高檔的玩具轉移注意力,而不是暫停手邊的事務,撥出空檔去傾聽;他們怒不可遏的時候,大人選擇順從吵鬧的孩子息事寧人,也不願花時間陪同探索情緒與了解狀態的根本原因。

他們在生活上或許無憂無虞,但心裡卻是充斥孤單和寂寞的,成長的經驗僅讓刺蝟型的人學到「我只有在展現極大情緒時,才有人願意關注我。」

低落的價值感:我知道自己很不好,但不用你來說。謝謝!

刺蝟型的人透過壯大的形象,來塑造自我價值,卻又很容易過度的將內在自我厭惡的狀態,投射於他人的話語之中,像是:「你說我好看?其實是要諷刺我是無腦正妹吧?」、「你說是運動健將?其實是嘲笑我『四肢發達,頭腦簡單』吧?」。

習慣這樣的投射性認同,很容易讓心中佈滿地雷。當假象所建立出來的高大形象被試探,就會連環引爆,而成為一個無法好好地接受稱讚,也無法鼓起勇氣面對過往傷痕的人。

強烈的自我保護:我不能受傷,所以先桶別人一刀再說

刺蝟型的人心裡深處總有個潛藏的聲音不斷說著:「我不夠專業、我一定會搞砸,可是如果被發現就完了。」於是當嗅到了真實狀態曝光的氣息,就會選擇先把刺放出去,擔憂給別人機會來挑剔自己。

如此強烈的自我保護意圖,讓他們僅能專注防備種種可能的傷害,卻沒有辦法去多想,他人被刺傷後的狀態,導致周圍的人(尤其是親密他人)深受其害,暫停了關心的舉動,刺蝟型人格反而讓自己變得更加的孤立且封閉。

 

刺蝟型人格是最令人頭痛的角色,卻也是最傷痕累累的角色。
或許接納不好的自己永遠是最難的部分,但也是我們能為自己做的最好的事。

 

Reference
Susan Krauss Whitbourne(2015). 5 Reasons We Play the Blame Game. Psychology Today.
Irene Goldenberg, Herbert Goldenberg(1999). Family Therapy An Overview.
Elliot D. Cohen(2012). Stop Playing the Blame Game. Psychology Today.
Jonice Webb(2017). Running on Empty: Overcome Your 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

IG圖文版

發表留言